雜談中秋的送月餅
月餅的功能有三:一是祭品,二是食品,三是禮品。月餅做為節日饋贈之物由來已久。
明代田汝成在《西湖瀏覽志余》中記:“八月十五謂之中秋,民間以月餅相饋,取團圓之意。”
清代《燕京歲時記》中說:“每屆中秋,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。”
且有李靜山在《增補都門雜詠》中的詩云:“紅白翻毛制造精,中秋送禮遍都城。”
紅白翻毛即自來紅、自來白和翻毛月餅三種京式月餅。
《紅樓夢》第七十五回有中秋前賈珍給賈母送月餅的情節。賈母說:“你昨日送來的月餅好。”賈珍說:“是新來的一個專做點心的廚子做的,我試了試,果然好,才敢來孝敬的……”
末代皇帝溥儀曾送內務大臣紹英一個大月餅,直徑2尺許,重二十斤,圖案豐富多彩,上有月宮樓閣、桂樹玉兔。
沿習至今,中秋佳節除了要吃月餅,還要送月餅。送至愛親戚,送往來好友,送上司官員,送同僚部屬,總之,送一切該送、想送、值得送的人。俗說:買月餅的不吃,吃月餅的不買。通過送月餅表達人們的感恩之心、感謝之意,通過送月餅聯絡人們的情感交誼、互惠關系。節日前夕,街上行色匆匆的人們手中大多拎著各色月餅,這也是一道獨特的景致罷!
當月餅從節日食品異化為節日禮品時,它就具有了更多的社會屬性和時代特征。近年來,奢華月餅、天價月餅、貴族月餅的出現,無不是由其禮品性所帶來的,雖飽受詬病卻無法絕跡。星光天地商場一款竹提籃的月餅,稱內務府制賞(從),僅裝4490g的餅,售價高達1680元。有購買者交錢提走連眼都不眨一下,想必不會是用于中秋之夜自家享用,確實有些人為了送禮,出于闊綽,只買貴的,不買對的。其實,大多數人平實而理性,好看、好吃、包裝簡約和價格適宜的禮盒月餅還是市場銷售的絕對主流。
中秋,是中國人心目中僅次于春節的傳統節日。中秋的節日文化不是也不該只是一個吃月餅和送月餅。它應該有更豐富的活動,更多樣的載體,更能凈化人的靈魂,提升人的精神。當然,月餅該送時也要送,這才更像一個中國人。
2014年我們黃金興月餅依舊是走平實、簡約、好吃、實惠之路,不過看目前市場經濟而言,今年的散裝月餅市場競爭會比往年大,但我們仍有信心能取得這次的勝利的。